脊椎側彎的數字迷思

脊椎側彎治療"標準程序" 早在醫界行之有年。你曾經質疑過這些所謂的標準程序的訂定標準從何而來嗎? 為什麼以 10 度作為脊椎側彎標準?為何 20 度以內醫師都是建議再觀察?為何 25 度以上才建議開始背架治療?為何以 40-45 度作為建議手術標準?這些準則在世界所有醫學院重複不斷地教授,也變成了黃金準則。也沒有人會問為什麼當初以這些數字作為標準?事實上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數字的訂定主要是依照前人的個人經驗以及財經數據方面的考量,並沒有實際的醫學臨床實驗顯示這準則是對“脊椎側彎患者”的最佳治療程序。

 

1977 年由 Dr. William Kane 所發表的學術文章中 ( Clin Orthop Relat Res,1977 Jul-Aug;(126) : 43-6 ) 提出對脊椎側彎治療程序的看法。"Scoliosis of 20 degrees in an immature individual is deserving of treatment. Immature individuals with curves approaching 20 degrees are at risk and should be observed regularly. In my opinion, this means any immature individual with a curve over 10 degrees." (脊椎側彎達 20 度而未發育完全之個案應當給予治療。依我個人所見,超過 10 度而未滿 20 度未展完全的個案有持續惡化的可能,應當持續追蹤觀察。) 作者同時自述這項說法顯然是以個人角度陳述,正確與否仍需加以驗證"which are admittedly arbitrary and may be contested."不過顯然後來沒人加以驗證。不斷地引用此一說法之後竟成了標準治療程序。至於 Dr. Kane 是根據何種標準來訂定他所謂的治療的標準? 不幸的是這項標準訂定並不是以病人角度為前提,也沒有臨床醫學研究作為佐證。內文根據的竟是以計算可觀的醫療支出數據來作為治療分界線的標準。美國家庭醫師學會 ( AAFP ) 2001 年於專業學術期刊中指出"目前的共識是當側彎角度大過 40-45 度時,手術應當介入矯正"同時提供兩篇參考資料作為佐證說法 ( 1994,1999 )。然而這兩篇參考資料同樣是以作者個人意見來建議手術的時機,並無實際臨床科學加以解釋為何選以 40-45 度作為手術分界標準。

 


所有的研究不論是以臨床治療患者為出發點或是以醫療資源運用作為考量都有其參考價值,行之有年的脊椎側彎"治療標準程序"雖然有其參考價值,但是由於不同時空背景以及保守治療方法不斷更新。這些"標準程序"其實有重新檢討更新的空間。


許多新的研究也發現脊椎側彎不單單影響脊椎本身,在步入中老年後更有許多衍生的生理與心理健康問題。對於社會的醫療成本遠遠大於原先預期。因此醫師在面對患者時不應當只根據數據打發患者;反而應當讓患者充分暸解脊椎側彎的病程以及日後對身體可能造成的後續影響,並提供各式可行且有醫學根據的方式供患者選擇。現今已經發展出許多的評估指標來判定脊椎側彎持續惡化的高危險群。對於可能惡化的高危險群更應當提早積極介入治療,而非拘泥於 20-25-40-45 度的標準數字迷思以免錯失提早矯治的良機。
 

文 : 張軒彬

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 / 台灣物理治療師